资讯动态
SCHOOL DYNAMIC
为什么越优秀的孩子越容易得“空心病”?有这3个迹象,要谨慎了
曾听过,一位妈妈抱怨说:“把孩子培养得太过优秀,是我做过最错误的决定”。
夫妻二人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除了学习,孩子什么事也不用操心。孩子也很争气,考上名校,定居国外。
本以为,孩子有了出息,会善待自己的父母,可令父母没想到的是儿子不仅对自己不闻不问,甚至爸爸重病直到去世,孩子都没回来过。
后来,家里房子拆迁,儿子回来央求母亲用自己的拆迁款资助自己。
遭到拒绝后,儿子便威胁母亲要断绝母子关系......母亲为此伤透了心!
故事中的儿子,就是典型的“空心病”,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感,甚至对父母都不闻不问。
孩子们为什么会得“空心病”,有哪些症状,能够避免吗?
“空心病”正在优秀孩子群体中蔓延
什么是“空心病”?
从心理学上讲,空心病的本质是价值观缺陷。
2018年《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中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有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其中问题尤为明显的就是“空心病”,这种病态近几年正在蔓延,而且越是学习成绩好和听话懂事的小孩,越容易“中招”。
那些极容易患“空心病”的学霸和听话孩子,有两个相同的共性:活在别人眼中和被过高期望。
顶着“学霸光环”的孩子,经常被告诫:“现在吃苦遭罪,考上名校以后想干什么干什么”。
他们把“考名校”当成唯一的目标,一切的娱乐活动、兴趣爱好都要给高分、名校让路。
每天脑子里装的都是分数,导致他们的内心十分的空虚。
即便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也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该追求什么。
听话的孩子孩子则承载着过高的期待,这类孩子的特点就是听话、懂事,首先要满足他人的期待,再考虑甚至忽视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他们长期被人夸赞,形成过高的自我评价,要维持这种完美人设,就要紧绷着自己,按别人的期待塑造自己。
他们会经常怀疑、否定自己,感受到强烈的孤独感,直到彻底丢失自我,变成一个“空心人”。
图片
患上“空心病”的孩子
早有预兆
儿童心理学家陈默在书中写道:“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
我们总以学习成绩好坏、是否乖巧来衡量一个孩子,会让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变成真正没有“心”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容易走向极端,有了“空心病”的孩子,其实早有预兆。
①感情淡漠,没有同理心
知乎上有个妈妈求助,她说自己很害怕,无论跟孩子说什么,孩子的反应很平淡。
有一次,这位妈妈发烧了,可儿子放学回家不仅不闻不问,开口就说:“你饭做好了吗?我饿死了!”
完全不把家人放在心上正是感情淡漠,缺乏同理心的特征。
父母耗尽心血供养子女,子女却对自己漠不关心甚至毫无尊重,这些“空心人”孩子,很多家庭都有。
②缺乏主见与目标
现实版“伤仲永”魏永康于2021年去世,终年38岁。这位“神童”的故事会让我们有所启发。
图片
4岁学完初中课程,8岁进入县重点中学读书,13岁高分考入湘潭大学,17岁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破格录取硕博连读。
2003年,他却被中科院劝退。
他的母亲一直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育理念。
除了学习,一切事情都不用魏永康插手,甚至在他读高中的时候还亲自给他喂饭。
去了中科院,脱离了母亲的督促和照顾,他的生活彻底失控。
没有妈妈时刻提醒他,他忘记了考试和写论文,因此失去了读博的机会。
原本是成长和学会独立生活的年龄,却被全部用来学习了,以至于一度在成长中措手不及。在这短暂的一生中,魏永康大半辈子的时间都丢失了自己的“心”。
③自我价值感低
别人说什么,孩子总是在附和;
家长让干什么,孩子也会照干......
这类孩子经常被批评、打压,渐渐的,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也很容易自我束缚、贬低。
热播剧《以家人之名》中的齐明月就是如此,妈妈一直都在以爱之名,替孩子做决定,既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利,又让孩子内心压抑。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我价值感会很低,会导致他们的性格变得极端,一种会变得极度温顺,一种会变得极度叛逆。
预防孩子患上“空心病”
父母要学会填满孩子的“心”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独立的人格,用自我意识驱动自己,成长为内心丰盈、独一无二的自己。
父母对于子女的责任,则是不断他充盈他的内心,保护孩子的幸福。
①放慢节奏,正确看待孩子
北大心理博士徐凯文指出:造成孩子空心病的根本原因,是父母的焦虑。
父母没有做好准备去面临挑战和变化时,就会产生危机感,这种危机感会促使他们包办孩子的一切、挥着鞭子赶着孩子前进。
我们要学会正确看待孩子,不要给予孩子过高的期望,不要让孩子在应该快乐的年纪背负沉重的压力。
放慢节奏,放下手中的鞭子,用鼓励、称赞的方式指导孩子慢慢前进,让孩子遵循自己的内心,找到价值感和方向。
②让孩子学有用的知识,更要享受“无用”的一切
根据调查显示:6成的家长认为,孩子该学的就是数学语文、外语这类书本上的内容。
孩子的本性是好奇与探索,一切有益于健康成长的东西就都是“有用”的,也包含父母眼中“无用”的一切。
给孩子发呆的时间、做梦的空间,让孩子在探索中获得成就感,在思考中培养思想、智慧与个性。
这些恰恰都是孩子能用上的东西。
③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正确培养孩子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正确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做好孩子的榜样,做一个正心、正念的人。
鼓励孩子有梦想、有信念,但也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鼓励孩子自己去勇敢,独立面对、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难题;
不要一味的要求分数,也不要过于执着结果,学会看到孩子努力的价值。
如果我们为孩子树立正面阳光的形象,那孩子的内心必然不会阴暗,人生观和价值观自然不会走偏。
写在最后:
让孩子远离“空心病”,需要父母用爱与耐心建立起孩子的价值感与存在感。
我们的孩子不一定要成才,但是一定要做一个幸福、健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