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信息学院多措并举构建立体化育人新格局
湖南信息学院作为一所民办本科高校,近年来通过优化思政课堂新场景,用活信息技术新载体,拓展实践锤炼新范式,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了立体化育人新格局。
深耕思政课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一是选优配强师资队伍。通过实施新教师导师制、举行新教师簇优活动、评选“课堂新秀”等举措,着力在“选”上下功夫、在“培”上做文章、在“赛”上求突破,培养了一批重师德、精师艺的师资队伍,近三年教师有31人次先后获得省部级及以上荣誉。二是匠心打造思政“金课”。实行“听—评—磨”三位一体集体备课制,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入”。充分利用“思政+红色教育”,将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创新“四维协同 多元联动”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实现“知—情—意—行”逐步升华;善用国家大势、社会大潮中的鲜活素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抗疫、冬奥、党史等主题思政课。近三年,该校3位教师获得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3门课程获得省级一流课程、省级金课立项。三是协同构建课程思政圈层效应。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出台“课程思政建设方案”,选派思政课教师对点联系二级专业学院,切实发挥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形成一批典型教学范例,有效带动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学院“匠心工程”“北斗精神”“一带一路”系列课程以及“唱红歌学党史”“手绘漫画说党史”等活动,深受学生欢迎。
实施精准思政,用信息技术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速赋能。一是运用大数据精准聚焦。充分利用湖南高校首批5G校园建设试点学校、大数据中心平台等,对学生思想特点、学生资助、心理健康教育、学业辅导、就业等工作进行大数据分析,建立精确的用户画像,聚焦学生关心关注问题,找准工作切入点,让思政工作“有依有据”。二是活用新媒体全面整合。通过新媒体平台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实现线上与线下一体互融,打造“红太阳广场”“聚思园”“共青园”等一批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形成“一院一品”“一园一特”思想政治工作特色。推出“湘信艺力量”“湘信商英”等一批广受学生喜爱的新媒体产品,让思政教育“有声有色”。三是搭建“互联网+4M”德育实践平台。通过“互联网+”道德讲堂、道德超市、道德档案、道德银行,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让精准思政“有血有肉”。活动开展以来,平均每年累计储存好人好事10万人次以上,制作、采集、上传优秀思政教育类作品达500件以上。“互联网+4M”德育实践平台先后获得全国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首批实践育人百佳精品项目等荣誉。
厚植家国情怀,用实践锤炼为培育品学兼优应用型人才添砖加瓦。一是校地合作做好“大思政”。学校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与省内红色革命纪念场馆共建9个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讲”、“演”、“研”等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二是头雁引领做大“朋友圈”。学生团体“兄弟连”,自2010年创立以来,采用“集中一年、分散三年、贯穿四年”的社团运行模式,积极投身公益活动,被评为全国百佳大学生社团,2021年获第十八届“湖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已成为学校“学风建设标杆、军事训练教官、社会公益样板、家国情怀榜样”社团,“头雁”效应充分发挥。三是学生社区探索“同成长”。以学生公寓为中心,探索构建了“聚智”“聚能”“聚思”“聚美”四大书院社区,设立学生党团基层组织,并辅之以网络手段,推进“四自”教育,学生思政工作实效不断增强。四是知行合一融入“共同体”。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乡村一线,每年组织30支队伍,积极参加暑期“三下乡”“抗疫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深化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识,引导青年学生将“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近三年来,毕业生中有165人携笔从戎,20名学生服务西藏、新疆,23名学生参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岗计划,5支团队先后获评湖南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团队。